|

楼主 |
发表于 2023-4-21 21:22:36
|
显示全部楼层
(接上)城市领读人的读书分享会质量是很高的,嘉宾都是我们本地各业界的杰出人物,分享的内容也很有水准,唯一遗憾就是参加的群众数量太少,让我多几个做伴儿的我也没那么紧张啊!不清楚是知道的人太少,还是大家都太忙,太难抽出时间。后者我深有体会,两三年的时间只来了两次,但打心底里我是觉得这个读书分享会很好,如果平时喜欢读书的朋友,值得参加。上上一次分享的是最近很火的日本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的《女性主义往复书简》,我就是因为抽不出时间,没法去,很遗憾。关于阅读的分享,很喜欢小说《偷心书店》里一段话——书本很神奇,或许很适合在森林小屋中作伴,但如果没有人可以诉说这本书的好处,谈论这本书的优劣,或是不时引用里面的文字,那么,一本书再怎么神奇,又有什么趣味呢?
每次读书分享会都有现场互动环节,很喜欢听现场观众分享自己的想法,我自己也有比较强烈的表达欲,可惜缺乏表达胆。有时候我在想如果读者朋友更多一点,也许我的紧张心理也会减轻一点,可以聊一聊自己的看法,哈哈。
二,渐进性阅读。这是我最近一个有趣的发现。起先是我给自己设定的一个“系列阅读”,比如最近在读的是书店系列,能找到的关于书店的书我都打算读一读。就在这个过程中,我读到了瑞典作家卡塔琳娜.碧瓦德的小说《偷心书店》。故事发生在2009-2011年美国艾奥瓦洲一个经济衰败的小镇破轮镇,一位瑞典女孩沙拉和镇上的艾美是忘年笔友,彼此分享图书。后来艾美邀请沙拉来破伦镇度假两个月,没成想,当沙拉来到破伦镇后才发现,艾美刚刚去世了。于是,沙拉,这位瑞典的前书店店员,在小镇居民的友善招待下,住了下来,逐渐认识了更多朋友,她发现破伦镇虽然经济凋敝,民生困难,但民风淳朴友爱,大家对沙拉都特别真诚温暖。沙拉几次想回报大家而不得,不管是金钱还是劳动,大家都不接受,只想“好好招待这位客人”。后来沙拉想到了自己的方式——她在大家的帮助下开了一家书店,第一批图书就是艾美几千册的藏书,她想让这些书,一点一滴去回报和影响这个从不读书的颓败的小镇。
小说中描述了经济危机如何对小镇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,大量的工作机会消失了,继而人口大量外迁,店铺倒闭,学校关停,镇民贫穷,只有一家杂货店,一家服装店,一家餐厅和一家酒吧,仅此而已。破伦镇是个被遗忘的荒芜之地,连州长精选都会完全把它忽略,仿佛它在地图上不存在。
这本小说的现实背景让我偶遇了与之相关的第二本书。有一天去图书馆,发现了美国作者克里斯.阿那德一本纪实作品《美国底层》,但我觉得它的英文原名更精确——《DIGNITY:SEEKING RESPECT IN BACK ROW》大致意思我知道,但不知道怎么翻译更信达雅,也许还是《美国底层》最适应我们中国读者的认知习惯。
这位作者很厉害,他出身贫穷社区的普通工人家庭,很很多精英一样,通过艰苦奋斗求学受教育,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理论物理博士学位。后来这位仁兄和很多精英一样,投入金融业的怀抱,成为银行家的一员。一次偶然闯入附近的贫困社区,并和其中的居民有了交集,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生活离现实生活已经多么遥远,而他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很有公德心的善良的成功人士,他做慈善,为一些他感觉让社会变得更好的政策投票。但这次和贫困社区的真实碰撞,让他怀疑自己之前到底在做什么。于是这位仁兄就辞职了(也可以说被开除了),开始驱车几十万公里到美国各个贫困城市和社区观察,采访,记录,最终有了这本书。老兄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愧疚心。
通过走访和交朋友,阿德纳感觉这些贫困的社区被严重污名化了。别人一说起这些地方就充满警惕,提醒他远离,因为那里充满危险。但是阿德纳的观察是,这里的确存在暴力犯罪和药物滥用,但并不像另一个阶层所认为的那样恐怖与肮脏。居民们普遍友善,而他们的贫穷、失业、受教育程度低本质上正式他们这些所谓的“前排人”所支持的种种政策造成的。前安排人心中几乎只有经济的快速发展,自身的不断升值,他们会因为更好的职业不断变换生活的城市,也不太有对家庭的牵挂。而那些贫困的社区居民,他们更看重自己生活的根,他们的家人,亲戚,朋友,更看重这些情感的纽带,虽然他们吸毒,卖身等等。他们依赖毒品,但同时他们也虔诚地信仰宗教,很多人因为宗教的影响而远离了毒品,开始为生活而身体力行地踏实努力。而“前排人”们对宗教往往没有那么重视。
阿德纳不愧是物理学博士,文笔非常好,整部书的框架和体系结构也安排的十分有逻辑,道出了贫困社区陷入困境的本质原因,以及社区居民应对这种困境中的生活的方式,他们的精神支柱以及他们对这种生活的适应。
借由这本书,我又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非常非常好的教材——《社区心理学原理:观点与应用》。
时间已晚,未完待续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