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此@注册 登录
安阳论坛 返回首页

的个人空间 http://www.aylt.cn/?0 [收藏] [复制] [分享] [RSS]

日志

[转帖]跃进渠:历史的丰碑!

已有 204 次阅读2008-1-29 14:18

    当红旗渠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客的时候,很少有人知道,在离她不远的安阳县境内,还有一条至今通水已30年的跃进渠。虽然知名度远不如红旗渠,但如玉带般缠绕山腰的渠水、气势如虹的渡槽以及修渠中英勇献身的108个英雄好汉的名字,却使她也享有了很高的声誉。
    这也是一条穿越沟谷山涧,出没于悬崖峭壁,如巨龙般缠绕在太行山间的“人工天河”。她修筑于绝壁之上,蜿蜒于山崖之间,是自然风景与人造景观的完美结合;她彰显出人类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战天斗地、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,宏伟壮观的工程犹如亮丽的彩虹光耀苍穹,犹如树立在太行山麓的丰碑。
   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安阳县人民苦战十余年,开山劈岭,凿洞架桥,削平300多个大山头,跨越400余条河涧,付出了108人的生命代价所修成的又一特大型水利工程——全长147公里的跃进渠,分为总干渠、南干渠、东干渠3条干渠,加上支、农、斗渠共840公里。该工程共建隧洞及各种渡槽995个,大中小水库、池塘807座,容水量4600万立方米,投工4000万个,投资6000万元,是一项引、蓄、堤、灌相结合的大型水利工程。它途经两省三县13个乡镇400余个村庄,自通水以来共计引水30亿立方米,浇地400万亩,同时解决了西部7个乡镇8万人的吃水难题,增产粮食8亿公斤,同时补充了安阳西部的地下水资源。
    在修建跃进渠和护渠引水的漫长岁月里,无论是各级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,都做到了把生死置之度外,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,团结协作,无私奉献,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凯歌。
    献出青春献终生    献出终生献子孙
    ——现代版的“愚公移山篇”
    这是一部现代版的“愚公移山篇”,背景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安阳县西部山区,这里有30万人、40万亩土地。光岭秃山头,水缺贵如油,多年来人民群众一直因缺水受尽苦难。“西部太行山是革命老区,如果不去改变一下缺水的面貌,我们就对不起牺牲的革命烈士。”1958年,时任安阳县县委书记的马海义下决心修建跃进渠。跃进渠第一次上马,数万名民工吃住在工地,战酷暑,斗严寒,逢山钻洞,遇沟架桥,斩山劈岭,凿石导河,苦战10年,以惊人的毅力削平钻透了座座高山。
    在那修渠的难忘岁月,全县人民一起上阵,不少家庭祖孙三代、父子两代同时冲锋在前。除险队员腰系绳索凌空除险,哪一次不是九死一生;运输队员夜走九拐十八盘,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;能连打500锤的铁姑娘们,每一次抡起大锤,都是用尽了浑身力气。几乎所有的党员在执行艰巨的修渠任务之前都预交了党费,大有“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的豪迈气概。除险英雄牛漳来曾八次负伤,多次在凌空除险时遭遇各种险情;放炮能手张玉生先后放过数百眼炮,一炮能炸平半个山头;护渠英雄李用明参加工作24年,在岗位上度过了24个春节,直至因公壮烈牺牲。年仅20岁的吴生运,在除险过程中不幸被滑落的山石砸断了绳索,跌下深渊后壮烈牺牲。当领导前去慰问吴生运的父亲时,他的父亲马上将女儿吴秀英拉到跟前说:哥哥走了,就让妹妹去替他接着干吧。就这样,英雄的妹妹毅然走向了修建跃进渠的工地。王金魁因塌方献出生命后,他12岁的独生子王明在爷爷的支持下,擦干了泪水,义无反顾地上了工地。跃进渠化工厂雷管车间的三位女英雄许玉英、许桂琴、李金茹不幸牺牲后,李金茹的妹妹擦干眼泪,毅然走上了姐姐的岗位……先后有108位安阳县人民的优秀儿女英勇牺牲在修渠抢险的第一线,并有430人受伤致残,他们的精神可歌可泣,感天地、泣鬼神。
    共产党员王素珍带领着一支巾帼打钎队,她们练就了连打500锤的硬功夫,双手也长满了茧子,手被磨得十分粗糙。刚开始的时候,每天抡着8磅大锤,铁姑娘们的胳膊震肿了,被失手打伤的腿部也是鲜血直流。可她们全然不顾,硬是掌握了过硬的打钎技术。王素珍带领着20多位铁姑娘,一直同男工们并肩战斗。被硝烟熏倒了,她们到洞外面换口气接着干。就这样,南干渠一条125米长的隧洞仅用52天就全部打通了。王素珍在跃进渠一干就是8年,成为跃进渠的一面巾帼红旗。1969年,水冶公社西蒋大队的余桃书带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17岁的女石匠队,仅靠9名队员,却要开凿出供一个施工连所需要的几百方料石,她们日夜苦干,终于练出了一手漂亮的“洗料石”绝活。朱现生,当年刚满20岁的工程技术员,受命进行红旗渡槽的设计。他白天到工地勘测,晚上回到芦席棚里,在油灯下搞设计。 红旗渡槽包括项目50多个,分项数字7000多个,工程计算总数字达30000个。为确保计算准确无误,他对每一个数字都要再三验算核对。朱现生对全长185米的双曲拱红旗渡槽进行了大胆创新,使红旗渡槽槽身上半部为15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,以简易的高钢支架与先期预制的拱肋相结合作为拱架,节省了大量木材,降低了工程造价,缩短了建设工期。红旗渡槽每平方米可承受700多吨压力。朱现生在40多米高空浇铸薄壳槽身,需要36个小时连续作业,民工们可以替换班,唯独他不能换班,他既是工程技术员又是一线战斗员。1972年红旗渡槽建成后,至今完好无损。1978年,红旗渡槽让朱现生为安阳县争了光,他捧回了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的奖杯。
    20世纪70年代初,吕太学任安阳县县委书记兼跃进渠指挥部指挥长。他患有心脏病,就把药锅带到工地,每天工作到深夜。1974年12月5日,他和指挥部副指挥长曹风卿、杨尽忠、王吉楷、刘福有带领各组负责人从李珍分水闸出发,徒步查看南干渠全部工程。七八天的艰难跋涉中,吕太学累得几次休克。当他们相互搀扶着,跌跌撞撞地走出干渠渠尾洞口时,修渠的民工惊呆了,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,这群衣着破烂不堪、看起来简直就像叫花子的人,竟是县委书记和修渠领导。
    1977年10月,跃进渠总干渠、东干渠、南干渠全线竣工通水。1977年11月8日,安阳县在跃进渠分水闸召开竣工通水庆祝大会,渠水奔流,群山沸腾,几辈人梦寐以求改变缺水面貌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。中央、省、市各级领导及新闻单位的人员分乘33辆汽车,来到了跃进渠。5万人参加了竣工庆祝大会,人如潮、歌如海,气球升空,鼓乐震天,人们欢呼雀跃,敲锣打鼓,扭秧歌打花棍,舞狮子跑旱船,竞相献艺。庆祝场面之宏大、气氛之热烈在安阳县的历史上绝无仅有。
    跃进渠是咱的命根子
    ——护渠人的感人故事
    跃进渠通水已经30个年头了,先后经历了1982年、1989年和1996年三次大的洪峰重创。因为有了数百名护渠干部职工的无私奉献,才使此项工程维护得完好如初。
    跃进渠上的护渠人大部分都工作在崇山峻岭中,他们有的在渠首,有的在隧洞旁,有的地方仅有一两个人。三个石头蛋撑着一口锅,就是他们做饭的家什。共产党员杨金堂50多岁了,修渠时是放炮能手,渠修好后担任了东方红渡槽的管理员。1988年腊月,他为保护国家财产而被泥石流砸得遍体鳞伤。伤刚好转,他就让老伴套上小毛驴车,送他到山上值班去了。共产党员郭福堂是渠上电话线路的维修员,有一年汛期查线路,备用线没有了,他两手捏着两个线头,用自己的身体当导体,在雨地里坚持了两个小时,保证了汛期电话的畅通。
    1996年夏季,跃进渠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冲得面目全非,交通、通讯全部中断。暴雨冲毁工程321处,总长15090米。冲塌房屋78间,直接经济损失831万元,跃进渠连遭重创。当年8月3日至6日,跃进渠灌区及其以西的太行山区普降大暴雨,雨如瓢泼,山洪暴发。渠首管理所副所长李玉峰和同伴李用明决定,立即关闭进水闸,全部提开泄洪闸。可是由于洪水压力过大,电闸三次启动均未成功。李用明于是就用手摇摇臂,摇了1000余圈,丝杆仅上提了两厘米,他为此焦虑得一夜没合眼,拼命摇闸泄洪。天明之后,他再一次拉下闸刀,闸门在马达的轰鸣声中终于启动了,这时漳河水已涌上了工作台,人们赶紧手挽手地撤离。冒着生命危险奋战了一夜后,由于通讯全部中断,李玉峰、李用明、和建军一行三人只好冒雨前去防汛指挥部汇报汛情,不料中途李用明被一块滚落的石头撞下悬崖,坠入漳河壮烈牺牲。其后,干部群众找遍了漳河两岸的每一个角落,仅找到他的一件雨衣和一只胶鞋,最终未能找到英雄的遗体。
    这次灾害造成的损失无疑是惨重的。跃进渠的干部职工全力投入到抢修水毁工程的战斗中,并组织沿渠4600名民工,出动150余辆车,投入到抗灾生产自救中。他们蹚水背沙,背水泥,运料垒砌,使工程进展很快,仅用一个月时间,便奇迹般地使全渠实现了通水,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。
    一批批护渠模范,一个又一个护渠先进事迹,无论过去了多少岁月,逝去的是时间,传承的是精神。1996年,年仅22岁的王兴旺从河南省会计学校毕业,到跃进渠管理点上班。这天夜里,泄洪闸出了问题,闸门外是几十米深的漳河,齐腰深的水在渠道内形成湍急的水流。等人们赶到的时候,只见腰间拴着绳子的王兴旺早已下了水,一个人便清除了险情。这边刚弄好,那边的流石坡又出事了,流石把渠给填满了,石灰、水泥都得从几百米外的山下往上运。王兴旺找来了一头骡子,驮了几天,连骡子也累得走不动了。从山下到山顶那几百米,是一个人体能极限的挑战。王兴旺背上几十公斤重的沙石袋,走一段山路就得靠在岩石上休息一下。爬上坡顶,干完活儿,再走上两个小时的山路,才能回到住地,这时往往是火也灭了,还得生火做饭,吃完饭后还得备好第二天中午的干粮。
    一首值得铭记的史诗
    ——见多识广的外交家予以高度评价
    跃进渠是一首辉煌的史诗,是现代人不应忘记的红色经典。20世纪70年代,中央新闻纪录片厂拍摄了名为《今日中国》的电影,描绘了这一壮举。《喜看银河落安阳》等通讯经《人民日报》、新华社等媒体发表后,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。中国著名的外交家黄镇驻法国期间曾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《今日中国》,这位见多识广的著名外交家被跃进渠雄伟的工程深深震撼,产生了要一睹跃进渠风采的强烈愿望。其后,周恩来总理特地让他到全国各地实地考察一下著名的水利工程,安阳县跃进渠工程便成为他行程中的重要一站。当县委书记吕太学陪同黄镇来到红旗渡槽时,眼前的景象立刻使他惊异万分。黄镇问:“参加这座渡槽设计与施工的工程师有多少个?技术员有多少个?”吕太学回答说:“一个工程师也没有,只有土生土长的技术员。”“跃进渠是安阳县人民自力更生,土法上马,领导、民工、技术员三结合建成的。”黄镇听后,赞不绝口。他说:“奇迹、奇迹,真是了不起的奇迹。目前,就是在国外,建成科技水平这么高的大渡槽,耗资之巨,动用人力、物力之多,花费时间之长,也是难以想象的。”1999年7月,原水利部副部长朱登铨为跃进渠题了词:“安阳儿女多壮志,敢叫漳水听调遣。”1992年到1995年,跃进渠连续被水利部评为优良工程,河南省水利厅领导来安考察时赞扬:“跃进渠工程之宏伟、修筑质量之高,位居全省水利工程之冠。”
    漳河滔滔,天河逶迤,滋润子孙后代的甘露千古流淌。(聂震 张文红 楚国华)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评论 (0 个评论)

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点此@注册

QQ|手机版|安阳论坛 ( 豫ICP备11019084号 )    豫公网安备41050502000901

GMT+8, 2024-6-2 14:51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