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此@注册 登录
安阳论坛 返回首页

的个人空间 http://www.aylt.cn/?0 [收藏] [复制] [分享] [RSS]

日志

新华市场的前世今生

已有 240 次阅读2008-1-29 14:06

    每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商业中心,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,从中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物质需求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商业中心也见证了社会的兴衰更替。


    新华市场就是民国乃至上世纪50年代前期安阳的商业中心。


    新华市场是解放后原中山市场和平市商场的统称,老安阳人也称“老商场”。在许多老安阳人的心目中,新华市场是一道永远难以忘怀的风景,它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,也把自己的经营理念、经营作风传播、渗透到彰德府甚至豫北的许多商家。它是安阳商业的一个缩影,也可以说是安阳的一张商业名片。


    新华市场是那个特定历史阶段安阳经济、风俗、民俗的真实见证,它在风雨飘摇中走过了40年的艰苦历程,犹如一个满头黑发、意气风发的青年人,磕磕绊绊走过多年跌宕起伏的人生道路,最后到了步履蹒跚的老年。抗战前,它曾书写过兴旺发达的灿烂一页。日寇侵占安阳后,它也曾屈辱地走向萧条冷落。解放后,它又如沐春风,二度振兴。尽管20世纪50年代中期安阳商业中心转移,新华市场从此风光不再,逐渐退出商业舞台,但它的发展历史中曾经有过的辉煌,却长久地定格在了许多老安阳人的记忆中。


    新华市场的前身竟是城隍庙


    看多了现在大商场的年轻人也许根本不会想到,昔日名闻遐迩的新华市场竟是由彰德府城隍庙改建而成的。


    府城隍庙是封建社会的主要庙宇之一。地方官吏上任之后,首先要建设府衙、县衙、察院。同时,还要按照朝廷规定,用礼制标准建设五大庙宇,即城隍庙、孔子庙(文庙)、关公庙(武庙)、火神庙、财神庙。这些庙宇里的人神最尊贵,享受民间供奉,广大群众拜神敬神时可以随便出入庙宇。


    城隍的年代很久远。周朝时的除夕祭祀八种神,其中就有水(隍)、庸(城)。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“池”,无水的为“隍”。城隍作为神,据说就是由《周祀》记载祭水(隍)和庸(城)衍化而来。为什么要祭城隍?因为他们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。随着社会经济和商业贸易发展,城市的规模、功能逐渐具备,绝大多数城池都靠近水边,水与城有了进一步的结合,于是水神和庸神也就合二为一,成为城池的城隍神了。


    在明代,安阳是彰德府治所。府城隍庙坐落在老城内鼓楼东街东端路北(即现址),坐北向南,呈长方形,南北长120米,东西宽50米,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。


    府城隍庙建于明初。清代《彰德府志》记载:“城隍庙在府治东北,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建,景泰五年(1454年)知府王锐重修。”


    在府城隍庙内有两块残缺不全的石碑,上面大体写着:奉天承运,皇帝制曰,谨彰德府城隍聪明正直,临御之初与天下更始,凡城隍之神,皆新其命,宜封鉴察司民威灵公。威则照临有赫,灵则感通无方,鉴于郡政,享此典祀。洪武二年正月。按明代城隍的封号爵级,彰德府城隍被封为鉴察司民威灵公,官职应为二品,这个级别对于一个府城隍来说,已经是相当高了。朱元璋坐天下仅两年就如此赐封,可见城隍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。


    彰德府城隍庙经历代修缮,至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基本保持了原貌。该庙建筑宏伟,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。


    据老安阳人回忆,府城隍庙基本上分为庙前和庙中两部分。庙前从南往北依次为三间木结构的牌坊、月台和影壁。月台两侧各蹲着一只石狮。进山门经左右角门,往里是四层大院。从南往北,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过厅、抱厦、正殿、寝宫。第二层院前半部是一座三孔桥,桥两边是泮池。民间传说,修了泮池后,安阳学子考中科举的明显增多。穿过过厅就是戏楼,有通道进入两边的庙院。庙院东西厢房供奉着十殿阎君。庙院正中是三间抱厦,抱厦内东侧是赏善司,西侧是罚恶司。抱厦前面四根明柱上有两副对联。其一是: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必昌,作恶必灭作恶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必灭。其二是: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作恶虽恶不罚,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到头迟早都报。过抱厦进入第三层院,正面是五间正殿,殿内正中神龛中供奉着城隍爷威灵公。神龛两侧是两尊泥塑判官。正殿后是寝宫,有走廊与正殿相通。


    彰德府城隍庙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是庙会。城里城外善男信女成群结队来庙里烧香磕头,求城隍爷保佑四季平安、五谷丰登,消灾免祸,迎喜接福。


    府城隍威灵公每年清明节、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还要“出巡”。清嘉庆《安阳县志》记载,清法律会典规定这三日要祭祀城隍。县里要在城北设祭坛,由地方官员带队,拿香烛、猪羊、米酒等物品叩拜上香,直至城隍回庙。老安阳人回忆,1928年之前,城隍“出巡”这天,庙里庙外张灯结彩。上午城隍起驾,安阳县城隍感应侯(明代官职为四品)为轿前先行,随后是八对彩旗、八对牌、大小红伞万人伞、芭蕉扇,一对大锣鸣锣开道。满套銮驾和八对大宫灯在轿前引路,檀香炉里冒出袅袅香烟,围绕着大轿中的府城隍木偶。轿后是城里城外各行各业的民众和迎送“出巡”的鼓乐队伍。沿途人山人海,鼓乐喧天。府城隍沿途“巡视”直到北关大生堂(今红旗路二旅社往北一带)。


    晚上,城隍起驾回銮。所有仪仗銮驾前都点起灯笼,在悠扬的乐声中,让成千上万百姓瞻仰威灵公木偶像。回銮途中,万人空巷,途为之塞。


    冯玉祥主豫后的中山市场


    彰德府城隍庙明洪武二年兴建,城隍老爷接受民间香火供奉,还要负责每年三次“出巡”,访查民间疾苦,可谓“尽职尽责”,这种老百姓习以为常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民国十七年(1928年)。这一年,城隍爷的命运发生了巨大改变,它几百年来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圣地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城隍被一场“革命”“请”出了府庙,与其他神灵一起淡出了人们的视野,城隍爷每年三次“出巡”劳民伤财的封建迷信活动也永远画上了句号。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府城隍庙变成了中山市场。


    发动这场“革命”的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冯玉祥将军。


    冯玉祥戎马一生,不仅会打仗,而且爱读书学习,非常重视社会文化教育事业。他关注民生疾苦,注重发展经济。1928年,冯玉祥再度主豫,推行他的施行纲领,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废庙兴学,兴办实业,这在当时被称为“化腐朽为新鲜,变废物为有用”。为改善老百姓的生活,冯玉祥坚持销售国货,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和商业,振奋民族精神。他把安阳当时最大的寺庙府城隍庙改造为中山市场,取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之意。冯玉祥在开封废庙逐僧,首先从相国寺开始。1928年3月,相国寺改建完成,正式开放,同样命名为中山市场。


    冯玉祥将军主豫时间虽然不长,但他为河南人民、安阳人民办了许多好事、善事。他大刀阔斧地净化社会风气,荡涤陈规陋习,开启时代新风,令整个社会和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。


    中山市场的开办是当时安阳的一件大事,是冯玉祥将军发展安阳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,对促进当时以至解放后安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

    20世纪30年代前后,安阳时局趋于稳定,商业曾出现一时的繁荣。以鼓楼为中心的各条街道上,店铺商行、饭馆酒肆林林总总,较有名气的百货店铺约70家,糕点杂货商号约30家,有字号的饭馆酒肆约50家,肉食店铺30余家。服务业也有较大发展,计有照相馆8家、浴池11家、洗染店3家、旅店29家、理发店38家。


    这一时期,中山市场以其地理位置优越、店铺集中、经营品种齐全而特别引人注目。中山市场迅速崛起,它与西邻的平市商场一起,形成了安阳的商业集中区。至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前,这里是彰德府甚至豫北最负盛名的商业区,经营京广杂货、绸缎布匹、文具纸张的店铺以及饭店、茶馆、照相馆、理发馆等有数十家,人来人往,熙熙攘攘,成为那个时期生意兴旺发达的标志。


    当时中山市场的改建者为便于交通和市民购物,向北辟门通中正街(解放后的县西街),向西辟门通平市商场。此举很有创意,向北辟门,增加了中山市场的面积,为曲艺艺人进入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场地,增加了市场的文化韵味。向西辟门,使早已建成的平市商场与中山市场连成一体,共同繁荣,从而形成了安阳新的商业中心。


    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,日军侵占安阳,安阳经济停滞,中山市场逐渐冷落萧条。百货行业商号主要有益生、复兴太、聚兴、兴聚昌、锦华、复升祥、永丰泰等。市场北部主要是饭馆、茶庄,著名的是三义楼饭庄,一些评书艺人与茶庄合作,表演评书。


    安阳解放后,政府重视发展经济,中山市场又逐渐繁荣起来。南段和中段有布庄、织布厂、口腔诊所、照相馆、百货店、理发馆、书店等。一座大殿就是一个门市,营业面积上百平方米。两侧平房每间十几平方米。门市大多两间房大小,也有三间房至五间房大小的。一些门面摒弃传统的板条门,改为大开扇玻璃门,并且设置了大型橱窗。像镶牙馆的橱窗玻璃上镶嵌着人的口腔牙齿图像,十分逼真。照相馆橱窗里摆放着俊男靓女的大幅照片,十分醒目。


    这些门面的风格以古朴实用为主,敦厚结实,黑漆闪亮,再饰以抹金对联和匾额,更显得古色古香。店门又以嵌入拆卸型为多,开门时拆去,关门时嵌入。白天能使店堂敞亮,夜里也比较牢固安全。


    门面正立面上方(大门正上或二楼窗户下)显著位置挂匾额、字号,或在店铺两侧挂木制字号以招徕顾客。这些匾额、字号、招幌多为请地方名流或社会贤达郑重书写,字体或凝重端庄或潇洒自如,颇具大家风范。然后再请人精工装裱或镂刻,极其醒目。


    门市内的四壁装饰以古朴凝重为基调,白灰粉墙,绵纸装裱,饰以字画条幅,多以花鸟山水为内容,古色古香浓郁,活泼明快不足。室内以芦苇席罩顶,青砖铺地。


    据一些老人回忆,第一座殿为花纱布公司占用,第二座殿为文化用品专卖。大殿东侧为一排平房,中间是“小小照相馆”,往北依次是庆生堂药房、金城镶牙馆、万铭镶牙馆、李希林百货店。最后一座大殿后是一条东西通道,约2米多宽。通道北的一溜平房是宏康布庄,掌柜的姓焦。


    市场北半部往东北方向通县西街。拐口处有两个颇具盛名的饭庄。南楼是三义楼饭庄,由张姓厨师开办。取名“三义”,必是三兄弟联手开店。西楼是富兴饭庄。


    三义楼饭庄楼梯设在中间,锅灶盘在下层,二楼接待顾客。饭庄一溜北向支摘窗,裙板上阴刻着“三义楼饭庄”的字样。20世纪初期,还能从残破的槛窗裙板上看出蓝色的老字号痕迹。字体遒劲潇洒,很具功力。房间不深,顾客倚窗而坐,凉风习习,顿觉惬意舒畅。俯瞰下面方方正正的大院,红男绿女,老少妇孺,相貌各异。楼下东头几间是茶馆,茶客悠闲品茶,谈古论今。西楼富兴饭庄楼梯设在两家饭庄接合部的过道里。每逢饭时,灶间里传来厨师们操作的刀勺声,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。两家饭店的伙计肩搭白毛巾,互相抢生意,不时传来“来了,两位楼上请!两个拼盘一壶酒!”、“后面还有三位!”的喊声。楼上的伙计忙着招呼顾客洗手落座。有的伙计口齿伶俐,嘴里喊道:“南来的北往的,城里的乡下的,做生意的逛商场的,推车的挑担的,请上三义楼(或富兴)。想吃便宜的有炒饼、烩饼、大碗面,想吃好的有炒肉丝、爆肚片、黄焖鸡子桂花蛋,各色炒菜包你吃了这一回还想下一回。”


    两个饭庄以经营中低档饭菜为主,以一般生意人、店员、市民和乡下进城农民为主要顾客。饭菜品种多样,价格适中,对那些逛了一圈儿商场,又饥又渴的大众顾客特别有吸引力。
    商场里透出文化味儿


    如果说中山市场的南段和中段充满了商品交易的浓厚气息,那么北段则明显表现出文化对商业的渗透。曲艺形式的进入,给市场增添了活力,也使整个市场显得五光十色。


    三义楼饭庄东头楼下茶馆里,有安阳著名评书艺人杜春广的表演,他最拿手的书目是《三国演义》和《三侠剑》。杜春广中等身材,面容清癯,眉骨突出,光头,身穿中式长衫,步履轻盈,谈笑自若。他幼年饱读诗书,且记性特别好。他讲《三国演义》时,每说一回,必先把书中文字背诵一遍,然后才细细拆讲。杜春广又有武功底子,只用一把一尺长的折扇,外加形神兼备的动作表演,就把武打情景演示得淋漓尽致,就连许多武术行家也点头称赞。


    书场内,只见杜春广呷了两口茶,双目微闭片刻,“啪!”醒目一拍,满座寂然。此时,他仿佛换了一个人,双目炯炯,神采飞扬,用地道的安阳方言说:“话说天下大事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……”抑扬顿挫,生活化、艺术化的语言,惟妙惟肖的动作神态,绘声绘色地描绘十八路诸侯讨董卓,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精彩场面。战马的奔腾厮鸣声,关羽、张飞的怒吼声,金鼓声,军士的呐喊声……众妙皆备。说到曹孟德兵败赤壁,三笑遭伏兵时,更是高潮迭起,扣人心弦。书场内静得出奇,听众时而神色紧张,时而发出轻松的笑声。


    这个方正大院的一溜北屋也是个茶馆。评书艺人靳宝珠曾在这里表演,不久换成陈庆麟。陈庆麟身高约1.5米,身材瘦削,面庞微黑,口里镶着金牙,一身中式装束。安阳人见他长得矮,送他一个绰号“小短的儿”。他的真实姓名反倒鲜有人称呼了。陈庆麟是个评书天才,在安阳评书界是首屈一指的人物。他最拿手的书目是《小五义》。一部《小五义》让他说得滚瓜烂熟,接着说《续小五义》、《再续小五义》。他表演的最大特点是武功扎实,身手敏捷,动作幅度大,一招一式颇见功力。别的评书演员在桌后表演,他则站在桌前,舞枪弄棒,拳脚架势变幻繁多。白鹤亮翅,金鸡独立,猛虎跳涧,黑狗钻裆,小猪拱地,老君封山,仙人摘桃……听众只看得眼花缭乱,听得惊心动魄。


    平市商场与转花楼


    新华市场的西半部,即府城隍庙以西,原来叫平市商场。它的历史比中山市场早,民国五年(1916年),当府城隍庙里善男信女还在向城隍顶礼膜拜时,平市商场就开始兴建了。


    平市商场的所在地在明清时期为彰德府北都察院,也就是巡按在当地的衙门。民国以来,成为安阳县警察局。该局因经费欠缺,经常向“福生源”钱庄掌柜周正元借贷,遂于民国五年(1916年)七月将驻地卖给了周正元。双方谈妥后写了契约,呈报给河南省政府。契约载明,东至府城隍庙,西至公泰(酱菜杂货商号)、通兴(商号),南至鼓楼东街,北至张姓人家,计地基三亩三分六厘(2211平方米),共计银洋950元。经省政府批准,并在契约上批示,毋庸契税。


    周正元当时为安阳商会会长,热心地方公务,处事成熟老练,又极富经济头脑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《续安阳县志》记载:“(周)正元当光绪中叶以后,历办地方公益,如接办官钱局,创办老窑沟煤矿,清德宗回銮临造行宫,疏浚天平渠,创设商务农林等会,设巡警路工各局。其时新政发轫,事多草创。正元随事应付均能办有成绩,故当时军攻各界颇倚重之。”


    周正元为清末民初新派人物,他以多年的从商经历,敏锐地观察到安阳民间尚有巨大的购买力,看准了在这里创办大型商场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机会。他不仅有过人的胆量和魄力,还有强大的经济后盾。买下警察局驻地后,周正元当年即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赴天津参观了劝业场,回来就开始修建市场。1918年市场建成,名为“平市商场”。


    平市商场的中心建筑被安阳百姓称为“转花楼”。据一些老安阳人回忆,当时转花楼呈长方形,如同一个大四合院。南北有十四五间房长,东西宽五间房,中间是天井,上有大棚将楼和天井遮盖。楼下因有外走廊贯通,极为通畅。楼梯设在东北角、西南角。


   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转花楼北楼是汲县人祁瀛开设的安阳第一家照相馆,字号振华。南楼是王志刚镶牙馆,东楼是中海楼饭庄,西楼是武安人王明秀开设的明秀女子百货店,也是当时安阳唯一的女子百货店。南北楼下是布庄,东西楼下是百货。转花楼造型别致,走道通畅,购物方便,店铺集中,生意红火。过往行人慕名先登转花楼,购物,吃饭,照相,或是开开眼界。尤其是转花楼与府城隍庙为邻,凡到府城隍庙烧香磕头的善男信女,都要顺便到此上上转花楼,因此商场的生意更加兴隆。


    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,安阳沦陷,平市商场也随之萧条冷落。


    解放后,转花楼又开了一个西门,从西楼下腾出一间做过道,直通姚家胡同。之后,又开了一个北门,直通平安街。从此,转花楼四通八达,很是繁荣。1951年,南楼西端倒塌,后将上层全部拆除,转花楼大为减色。1956年公私合营后,随着商业中心转移,加之转花楼年久失修,逐渐失去作用,直至后来改做民宅。


    转花楼曾经声名远播,是安阳经济繁荣的一个标志。彰德府所辖七县的广大群众到安阳城,必先去转花楼,并以此为荣。民间传言,不上转花楼,就不算到过彰德府。转花楼当年的繁荣景象,至今老人们仍记忆犹新。


    新华市场留在了人们记忆深处


    历史发展到了解放后的公私合营时期,商业中心的转移,使往日辉煌的新华市场黯然失色,逐渐退出了经济领域,改为民居。1984年,市政府为重建府城隍庙,将新华市场东半部的64户居民迁出,拆迁房屋131间,使用面积1817平方米。


    2007年9月29日,市建委发出《关于城隍庙扩建一期拆迁工程实施拆迁的通告》。拆迁范围东至实验小学,西至府城隍庙西墙延长线,南至府城隍庙北墙,北至文峰中路南路,这预示新华市场的北段将彻底消失。


    斗转星移,昔日人头攒动的新华市场留在了老一辈人的心中。如今,城市的建设,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往日的模样,但不变的是人们对这个城市的热爱。正如一位商界人士所说,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,安阳的商业中心在鼓楼附近,以老商场为主。后来,商业中心开始向北关转移。2000年后,商业中心又有向老城转移的迹象。北大街、步行街、文峰大道构成了一个商业圈,昔日有些空旷落寞的老城又变得热闹起来。


    从1918年平市商场建成,至今90年了。一位新华市场的老居民幽默地说:“那时转花楼名气不小,可实际上还没有现在大商场的一个角落大。”这话说得不错,对于面积几万平方米的大商场来说,当年的转花楼根本算不了什么。但对于亲身经历过那个特定年代的老安阳人来说,转花楼以及新华市场不单单是一个商业中心,而是安阳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,它最终成为留在安阳人心底遥远的回忆。(齐瑞申 记者 阎亮)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评论 (0 个评论)

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点此@注册

QQ|手机版|安阳论坛 ( 豫ICP备11019084号 )    豫公网安备41050502000901

GMT+8, 2024-6-16 15:24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返回顶部